首页 > 文旅 > 正文
从《雷雨》到《王昭君》——记忆戏剧大师曹禺
发表时间:2020-08-14 11:12:01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今年九月是戏剧大师曹禺先生诞辰110周年。日前,北京保利、央华戏剧、戏剧东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话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在京举办了“曹禺诞辰110周年特别行动”。此次活动上演了曹禺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片段,这使我又想起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听曹禺先生讲课的情景。

1979年深秋的一天,北京语言学院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下午曹禺先生在学院礼堂讲课。听到这消息我异常兴奋,因为以前只是从书本里知道他的《雷雨》,还从未听过他的课。

吃过午饭就骑上自行车前往。来到礼堂离讲课的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礼堂里已坐满了人,我只能靠墙站着等候。

曹禺先生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少年时代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戏剧,中学时外国戏剧已传入中国,他还参加过戏剧演出,在易卜生的《傀儡家庭》中饰女主角娜拉。后来到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读书,又接触了许多西方戏剧作品,如古希腊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和莎士比亚、契科夫等人的作品。

不多时,身穿藏蓝色风衣的曹禺先生和他的助手一起走上讲台(后来得知那位助手是他的女儿万方)。

曹禺先生身材不算高大,但很有学者风度。落座后,他作了自我介绍,使我始知他姓万,叫家宝。接着他兴致勃勃地讲起《雷雨》,他说《雷雨》并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从构思到完成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开始重视的人并不多,有些人认为是作者的自传,那是不确的。他的家庭和当时一周姓官僚买办大家族关系密切,他只不过是写了自己熟悉的生活而已。后来,一些戏剧评论者认为这部戏“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他在写作之初并没有意识到要匡正、讽刺、攻击什么。开始写时只有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和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写到末尾时,才仿佛有一种汹涌的情感在推动着我,使我诽谤起中国的家庭和社会来。”他还讲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雷雨》上演之初,一天他在茶馆里喝茶,听到一位茶客问他的同伴:“最近看话剧《雷雨》了吗?”那同伴边嗑瓜子边说:“看过了,没意思,就是一家子乱搞男女关系。”这位观众没有看懂这部戏,没明白《雷雨》社会意义的所在。曹禺写《雷雨》那年只有25岁,1935年他还扮演过戏里的周朴园。但他认为自己并不适合演戏,于是依旧搞剧本创作,以后又写《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与《雷雨》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剧。

曹禺先生还说,早在1960年,周恩来总理就交给他写作历史剧《王昭君》的任务,“文革”一起,也就告吹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他为创作《王昭君》两次去内蒙体验生活,搜集了不少素材,还学会了骑马。曹禺先生为大家讲了当地的一个美丽传说:“有一个穷苦的牧民没有羊,就去王昭君的青冢祈求,回家后就得到了羊,妻子不能怀孕,到青冢睡了一夜,就怀孕了,并在第二年生了孩子。”他还讲以前旧戏里的王昭君是哭哭啼啼的王昭君,而他戏里的王昭君是欢欢喜喜的王昭君,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王昭君。1978年话剧《王昭君》剧本首先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在北京上演后,果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曹禺先生到的讲课既有学者的严谨性,又有戏剧家的幽默感,台下听众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笑声。有人递条子请他回答问题,他认真给予答复,有些关键词就让助手写在黑板上,便于听众记忆。讲课从下午两点一直持续到五点,中间也没有休息,当时曹禺先生已经年近七十,身体也不太好,要拄着拐杖才能走路。大家被他的忘我精神感动着、鼓舞着,当他向大家告别时,台下再次响起热烈掌声。

我听过不少名家讲座,但都有没有曹禺先生的讲座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使我至今不能忘记。

(作者许京生系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