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看点 > 正文
酉阳之行:支教播撒火种,课程点亮新思 —重庆大学学生蒲公英义工社社团支教实践纪实
发表时间:2025-08-27 14:45:07来源:中益综合

2025年7月7日至7月12日,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生蒲公英义工社社会实践团再次踏上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浪坪乡的土地,在评议小学开展了为期6天的支教活动。9名队员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用垃圾分类课、手工课、音乐课、趣味地理课、快板课等多样形式,为山区孩子打开一扇望向更广阔世界的窗,也让教育的意义在互动中悄然生长。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支教团与孩子们的合影

课程的设置,蕴含着队员们对“教育是什么”的思考。垃圾分类课上,孩子们把废纸片、塑料瓶分进不同的纸箱,不仅学会了“变废为宝”的道理,更在讨论“家乡的小溪怎样更干净”时,悄然埋下了守护乡土的责任意识;手工课上,用山间的竹篾、树皮编成小篮子,孩子们发现“身边的草木原来这么有用”,这份对本土资源的认知,远比作品本身更有意义。

音乐课上,队员们教唱的不仅是旋律,更是表达的勇气——平时害羞的孩子,在合唱《虫儿飞》之类的歌曲时,也会涨红了脸大声跟上;趣味地理课上,地图上的山川河流不再抽象,当队员们指着重庆的位置说“我们从这里来”,孩子们眼里闪烁着“原来山外有这么多地方”的向往光芒;快板课上,简单的节奏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孩子们把“爱干净、勤学习”编成顺口溜,一板一眼的表演里,满是对好习惯的认同与接纳。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孩子们在快板课上认真练习

这些课程如同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孩子们心里漾开的不只是新鲜感,更是对“可能性”的想象。同学们竞相课后追着队员问:“垃圾分类能让大山更漂亮吗?那我以后每天都捡垃圾!”这样的话,让队员们明白:支教传递的从来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点燃孩子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对未来的期待。

与课程同样重要的,是课上课下的陪伴。队员们发现,手工课上沉默的女孩,会在音乐课上悄悄跟着哼歌;地理课上调皮的男孩,在讨论“家乡的山”时会突然变得认真。这些细微的变化,印证了教育的另一种模样——它不必轰轰烈烈,却能在潜移默化中,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

离别时,孩子们把手工课做的小篮子、音乐课上画的音符卡片送给队员,有的还在卡片上写着“我会记住垃圾分类”。这些稚嫩的承诺,比任何成果汇报都更动人。队员们知道,这些课程带来的影响,会像山里的种子一样,在孩子们心里慢慢扎根、发芽。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孩子们展示手工课成果

此次支教,让重庆大学的学子们更深地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教会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对家乡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对美好的追求。支教团成员约定,未来会继续打磨课程,让更多元的内容走进山区,让这份唤醒的力量,持续陪伴孩子们成长。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生蒲公英义工社社会实践团

记者:重庆大学学生蒲公英义工社

拍摄:重庆大学学生蒲公英义工社

2025年7月15日

责任编辑:益语  审编:益申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