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看点 > 正文
“新”欣“乡”荣社会实践团:学思践悟,乡土文化传播新途径
发表时间:2025-08-26 14:32:51来源:中益综合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文化产业的优化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为引领具有文化创意的广大青年投身乡村发展,8月6日—8日,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欣“乡”荣社会实践团赴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社村,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一、“纸话筒”里变成“传声筒”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是想抹去乡音的独特,而是给千万语言一个共同的坐标。实践团创新采用“诗词计划”“现场演示”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为当地童伴之家带入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团在推普课堂上小朋友举手。蔡雨函 供图

图为小朋友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梦想 徐静涵 供图

图为实践团捐赠图书。贺毅凯 供图

图为实践团和童伴妈妈合影。 张斯文 供图

图为实践团与小朋友们合影。徐静涵 供图

推普不止于“说”,更融入“绘”与“创”。实践团以“创意纸艺”美育载体,将手工设计深度融入语言教育,孩子们创作出的形态各异的“纸话筒”,不仅是手工课的成果,更成为推普教育的“活教具”,让语言学习从“课本朗读”变成“创意表达”。实践团采用“小手拉大手”“点对点”模式,通过捐赠图书,打造乡村图书角,带孩子们一起阅读,让“书香”与“笑脸”共同续写乡村振兴的温暖篇章。同时,实践团开展长效“结对子”活动,通过书信的方式,以“点”的精准突破带动“面”的广泛影响,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夯实了语言根基。

图为小朋友在手工课制作小话筒。李云龙 供图

图为实践团教小朋友折纸。李云龙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小朋友的合影。蔡雨函 供图

图为下课后实践团和小朋友的合影。徐静涵 供图

二、“小马扎”上学到“健康经”

实践团利用“精准调研—创新宣传—分层教学”三阶递进模式,在深入走访入户的过程中,得知当地人有“午睡”的地域性生活习性,了解到部分老年人有“高血压”等疾病。随后,实践团把“小黑板”架在“田间地头”开展老年人健康宣讲活动,创新采用“宣发手册+故事讲解+知识科普”的宣传方式,通过“精选题材、创新形式、强化互动”的三步法,主动与老年人“同坐一条板凳”,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讲解高血压预防、夏季防暑等实用知识。让科普活动“接地气”,让老年人“听得懂、用得上、学得会”。没有高深术语,只有贴心叮嘱,真正让科普“接地气”,让老人“听得懂、用得上、学得会”。

图为实践团向老人们宣传健康知识。贺毅凯 供图

图为实践团帮助老人解决电子设备问题。贺毅凯 供图

图为实践团为老人解读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张斯文 供图

三、“镜头下”珍藏起“幸福笑”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向的“输血”,而是通过情感激活实现“造血”,以专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化服务触达民心深处,实践团走进老年人家里“唠”家常,走进老年入心里,对于高龄、独居、空巢、等特殊困难老人拍照片、送相框。“来,爷爷奶奶,看镜头,笑一笑!”在拍摄过程中,实践团蹲下来为老人调整姿势,选择合适的位置为让镜头更具“乡土温度”。用镜头定格一张张温暖的笑脸。这一份看似简单的陪伴,回应的是老人“被看见”的情感需求。实践团说:“为老人们拍照片,是对乡村文化根脉的守护,让乡村振兴在人文关怀中走深走实。”

图为实践团给老人送装订好的相片。李云龙 供图

图为实践团为老人整理着装。徐静涵 供图

图为实践团和老人的合影。蔡雨函 供图

未来,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欣“乡”荣社会实践团将继续怀揣志愿服务的初心,走进更多乡村,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用真情实感温暖人心。做政策的传播者、健康的守护者、幸福的记录者,让“志愿红”成为田野间一抹青春的色彩,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无悔的青春篇章。(通讯员:刘力蒸 赵玺茜 邹雨轩)

责任编辑:益语  审编:益申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