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禁毒 > 正文
从“石油精英”到“第一书记”
发表时间:2020-11-11 16:28:29来源:新疆石油报

编者按:

驻村前,他们或是机关处室业务管理的“精英”,或是基层单位管理的“将帅”;他们的工作就是围着炼油化工转,都没有务农种田的经历,更没有农村工作管理的经验,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自己工作中曾经使用的键盘、鼠标会变成锄头和镰刀;驻村后,他们变成了村里的“第一书记”,从企业的管理者变成了田间地头的知心人,他们把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石油人的奉献精神完美地融合到了农村工作中。

作为第一书记,小到村民生活习惯,大到乡村产业项目,他们用心服务事无巨细,他们努力耕耘硕果累累。记者撷取的只是他们诸多亮点工作中的某一两个片段,可我们也能管中窥豹,从中领略到他们的奋斗足迹和别具一格的风采。

本报记者 谷胜 摄 艾里江介绍他们种植的白菜时,兴奋与自豪溢于言表。

艾里江:种菜“新贵”

记者 谷胜

通讯员 米尔夏提·尼加提

“这些白菜是新疆本地的品种,菜心展开来像莲花,而且菜心摸上去感觉很柔软,它比普通白菜价格要高一些。”

“这些是市面上常见的白菜。”

“这个品种的白菜个头最大,你看都快长到我的腰部了。成熟的白菜一棵就能达到8至10公斤,一般家庭买得少,主要供给部队,还有单位的食堂。”

……

10月16日,在几百亩成片的绿油油的蔬菜大棚基地里,克石化公司驻喀什地区莎车县恰尔巴格乡3村第一书记艾里江,正一脸兴奋地介绍着村民的种植成果。

然而,在2018年初,艾里江刚到该村的时候,大多数村民还没有吃菜的习惯,就算有,也只是土豆、胡萝卜等,品种很单一。

为了增强农业产业,立足土地资源增产增收,艾里江开始鼓励村民积极种菜。虽然天天进行宣讲,但是3月的种菜季节都快过了,有的村民行动力还是不足。艾里江急了,凌晨2点还跑到村民家里进行动员。

当时村里只有74个大棚,由于种植品种杂,不成规模,就出现“一筐子装不下,一车子装不满”的现象,因蔬菜销售困难,种菜的效果也不理想,这让一些村民种菜的积极性提不起来。

认准了种菜是对村民有利的事,暂时出现的小问题丝毫没有影响艾里江扩大蔬菜种植的信心。

在解决好蔬菜种植技术的前提下,艾里江把蔬菜种得好、有收益的村民树为典型,同时联系好销售渠道,让村民放心种菜,保障收益。2019年,承包蔬菜大棚种植的村民,一个大棚平均收入在3500至4000元之间。有一位村民因为承包了7座大棚种植白菜,一年下来,挣了7.4万元!

实实在在的利益无疑就是最好的指挥棒,村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同时,随着产业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大棚数量也快速增加,到2020年,村里的大棚数量已增加到475个,另外还增建了20个温室大棚。这些大棚基本以种植白菜为主。

“今年4月16日,我们种植的春季菜就卖完了。”艾里江顿了一下解释说,“村民的菜现在不用出地头,都是商家提前预定好的。”以至于有的菜商来晚了,艾里江只好把他们介绍到邻村去采购。

今年7月,在莎车县召开的蔬菜销售会上,艾里江通过积极争取,又为3村种植的400亩白菜解决了销路问题。目前,已有四百余吨的白菜和450吨的土豆销往喀什、和田以及阿克苏等地区。

更让艾里江感到振奋的是,在这次销售会上,艾里江还争取到了一份3000亩蔬菜种植销售的合同。“3000亩,我们村没有这么多的大棚和土地来种植,所以会分给乡里的其他村来种蔬菜。”艾里江说。

据了解,2018年,3村人均收入为6600元;2020年,人均收入已达12000元。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种植业的贡献占到了一半以上。

艾里江介绍,虽然也有其他品种的蔬菜,但是3村仍将以白菜种植为主。他计划和邻村的蔬菜大棚连接起来,进一步形成白菜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成南疆的蔬菜基地。”艾里江信心满满地说,“蔬菜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脱贫就有了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就能逐步走向致富之路。”

(图片由克石化公司提供) 刘杰(左)和村民一起拍个“哥俩好”。

刘杰:农机“大户”

记者 谷胜

通讯员 米尔夏提·尼加提

2018年,刚到恰尔巴格乡8村担任第一书记时,刘杰为村民脱贫想了很多“点子”,比如种植、养殖,鼓励外出打工,再比如成立农民建筑公司以及农民农机合作社,增加就地就业。在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扶贫实践中,刘杰敏锐地发现,农民农机合作社蕴含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进行重点扶持。

2018年底,恰尔巴格乡8村的“石榴籽”农民农机合作社正式成立。当时有13位村民以拿出自家的小型拖拉机或者相关农机设备的方式入了股。在刘杰的争取下,莎车县拨了扶贫项目资金,为合作社购置了3台大型拖拉机。

本村的土地满足不了农机服务的需求,再说很多间种的土地格局也不利于大型农机的作业。这些农机只有走出去,走出村、走出乡乃至走出县,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机服务的优势。

2019年,刘杰为农机合作社联系到了巴楚县的耕作项目,包括小麦收割、玉米收割以及犁地翻地等。可他到了巴楚县才发现,其他地区前来找活儿的人也不少,他们的设备不仅种类多,而且机型更大,这让当地的农机服务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即便这样,到了2019年底,农机合作社去除成本,依然获利22万元,其中5万元成为了参与项目的90位村民的分红。

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高了,主动承包农机设备的意愿强了。刘杰也趁热打铁,通过申请扶贫资金,又购置了一批农机设备,如犁地机、翻地机、整地机以及微耕机等,同时继续加强对农民的农机设备操作和上岗培训,提升他们安全创造效益的意识。

2020年,随着乡村农民对种植业热情的高涨,加上合作社农机设备比较齐全,农机服务业务比以往更加繁忙。“现在不需要往别的县跑,光周边的乡镇就可以满足我们农机服务的工作量。”刘杰说。

今年6月,正值小麦收割季节,一位在外地务工的村民给刘杰打电话,说想回来整理他的几亩地。刘杰在电话里告诉他,几亩地使用机器用不了半天就能整理好,用不着大老远地来回跑。听了劝说,这位村民打消了返村的念头。

由于工作量比较饱满,仅今年上半年农机承包户就给合作社上缴了11万元。刘杰算了算,今年一年,承包户一共将上缴19万元,这些将全部用于村民的分红。

截至目前,“石榴籽”农民农机合作社已拥有大小农机37台,是全乡农机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农机合作社。

3年时间,通过刘杰苦口婆心地宣讲,精心周密地筹划,亲力亲为地引导,村民从脱贫到致富的意愿不断提升。2020年,8村的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5000元,比3年前增加了一倍多。

最近,不知村民从哪儿得来的消息,听说在村里工作了3年的第一书记可能要回去,许多村民拎着核桃、鸡蛋等塞给刘杰,让他带回家,有的村民甚至拉着他的胳膊,恳求他留下来,继续带领大家奔向好日子。

“再苦再累,得到村民的认可,看到他们燃起对好日子的渴望,我就感觉所有付出都值了。”刘杰说。

刘强(左)和村民亲切交流。

刘强:提效“监督”

记者 谷胜

通讯员 米尔夏提·尼加提

2018年,在莎车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各乡村开始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其中对于蔬菜的种植,要求每个村不少于500亩。

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到当年4月,恰尔巴格乡7村的村民才领到下发的蔬菜苗。这些蔬菜苗主要是辣子、西红柿、茄子,7村第一书记刘强赶紧组织大家加快种植。

由于春种时间晚了,蔬菜成熟的时间也晚,加上村民的传统耕种意识比较浓,种蔬菜跟原先种小麦一个样,菜苗种了下去之后,他们便疏于管理了。

等7村的蔬菜成熟了,市面上的菜价已经降下来了,再加上缺乏种菜技术和有效管理,村民种出来的西红柿不仅不圆润,而且大小不一,没有卖相。“当时,西红柿5毛钱一公斤都没人愿意收购。”刘强说。

刘强想通过推广特色种植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愿望并没有达到预期。

刘强没有放弃,他开始分析原因,并组织村两委制定了新的策略。

2019年初,刘强让包括贫困户在内的80户村民每户集资300元,先行选购最好的种子。同时还买来一些营养土,赶在2月初就在大棚里育苗,并选派种植技术好的村民做指导。到3月5日之前,所有承包蔬菜种植的农户全部把菜种完。按照刘强的话来说,就是完全踏上了“错峰上市”的节奏。

当年5月初,在其他乡村种植的蔬菜还没批量上市之前,7村的蔬菜已经成熟了。

“你猜当时的茄子我们卖多少钱一公斤?23元!”刘强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2018年,一个蔬菜大棚平均收益只有500元,到了2019年,一个蔬菜大棚的收益就提升到1500元,而种植葫芦瓜的村民收益更高,一个大棚的收益平均在2500至3000元。此外,由于育苗育得早、育得好,村民还把多余的菜苗卖给邻村的人,为此还得利3000元。

至此,刘强采取的“错峰上市”策略大获成功。

2020年,刘强把7村的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720亩,同时还把小麦种植面积由上一年的1900亩增加到2700亩。刘强解释,随着乡村养殖业的发展,近两年饲料价格节节攀升,现在一亩地麦秆的收入快抵得上一亩地小麦的收入了。此外,种植小麦还可获得国家的补贴。“我们要根据市场的动态变化,不断引导农民获取更多的收益。”他说。

除了特色种植,刘强还非常重视村民的就业和务工。为了让村里一个22岁的小伙子安心就业,刘强没少伤脑筋,直到为这个小伙子寻找到第五份工作,才最终促使他稳定就业。

2020年,7村的村民人均收入预计可达11000元。

随着近两年村民的收入稳步提升,刘强又开始引导大家发展商业经济。截至目前,该村有104户村民搞起了商业经营。今年国庆节之前,刘强给一名经营户发放低保金时,这位一个人带着孩子的妇女却说:“刘书记,你把低保金发给别的人吧,自从经营了这家小商店以来,我的经营收入很稳定,不用再‘吃低保’了。”

“不仅我们村干部服他,村民的眼里更是只有他,村民连自己的羊生不出仔,都会去找刘书记。”7村党支部书记努尔艾合麦体·阿不力孜说,“刘书记是我们村最好的引路人。”

刘渝(右)去看望独居的老人。

刘渝:务工“老板”

记者 谷胜

通讯员 米尔夏提·尼加提

5村在恰尔巴格乡属于小村,只有不到200户共计605人,但是村民就业比例非常高,达287人,其中在外务工的为192人,平均每户都有1名外出务工人员。和其他村相比,5村第一书记刘渝更像是一位务工“老板”。

“从实际效果看,村民家里有一个人务工就业,往往意味着这一户就能脱贫。”刘渝说,“每户村民都有自己的田地,有能力的自己种,没能力的外包收取租金。所以,只要有一人实现务工就业,一家人就能逐渐过上好日子。”

2018年,经过对5村整体摸查和调研后,刘渝形成了一个主要的脱贫思路——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外出务工,以此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但最初村民对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一点也不高,甚至有点抵触。有的人好说歹说算是出去务工了,但没过多久,就自行回家了。这类事接二连三地出现,刘渝和驻村工作队的人员则是三番五次地劝导。2018年,全村只有46人外出务工,其中就有7人返回。

对此,刘渝分析:一是这些村民没怎么出过远门,对外面的世界存在陌生感;其次,这些村民原本享受着低保政策,想要安于现状,不想改变;第三,这些村民不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导致与外界的交流不畅。

综合这些原因,刘渝开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首先,向这些村民宣传“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脱贫光荣”的思想,同时在全村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定期开展培训;其次,在春节期间召开村民大会,让外出务工表现好的村民现身说法,讲述务工的实际收入以及务工的有效经验;再次,在2019年开春之际,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先进分子分两批到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及克拉玛依市区、小拐乡进行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现代化生活。

这次参观对这些村民的触动很大。“你们的城市太干净了。”“你们的乡村也这么干净,哪有那么多村民都有自己的汽车了。”……

参观期间,村民不断地跟刘渝发出这样的感慨。

通过教育宣传,村干部的思想首先有了很大转变,加上出去务工人员所在家庭的生活切实得到了改善,让村民逐渐加深了“务工改变生活”的认知。

2019年,村民中选择外出务工的人数明显增加,共有81人。务工的地点不仅在南疆各地州,还扩大到北疆地区,务工的种类不仅有餐饮服务、小区保洁、企业保安,还有机场搬运。如在乌鲁木齐市当保安的,每个月工资达到4500元,而在乌鲁木齐机场干搬运的,每月可拿6000元工资。

“在外务工不仅收益好,更主要的是让村民增长了见识,激发了村民向往更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刘渝说。

2020年,5村仅外出务工人员就达192人,全村稳定就业人员达287人,人均收入为12300元,比2018年增加了四千多元。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思想已经比较活跃了,有的想包地种棉花,有的想买挖沟机,有的计划开出租车。”刘渝说,“我们今后的重点就是继续做好因势利导,让村民有序跨入到二产、三产行业,帮助他们稳步地迈向小康之路。”

牛春革(左)在查看木材板的质量。

牛春革:操心“管家”

记者 谷胜

通讯员 米尔夏提·尼加提

作为脱贫攻坚第一书记,牛春革深知,要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除了发展传统产业外,一定要走特色发展之路。驻村3年,他考虑最多的就是寻找适合本村的项目,积极招商引资,通过“造血”摆脱贫困。

2018年10月下旬,当听说乡里有个木材厂项目,6村第一书记牛春革就开始跑前跑后,一心想把这个项目落实下来。与村民协商、找场地、办手续……尽管中间需要协调办理的“麻烦事儿”众多,但一个木材厂,着实可以让不少村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想到就说,说到做到。牛春革迅速协调办理好相关手续,组织人员和设备推平场地,找相关部门架设专线电缆解决用电问题……

令人挠头的难题得到一一化解,连最初心里并没有抱太大希望的投资商,看着眼前短短几个月里所发生的变化,都着实被牛春革这位石油人的务实精神给打动了。

2019年4月,木材厂正式投入运营,首批实现45名村民就业,而他们大都来自外出务工困难的贫困户家庭。

牛春革本想着心中这块儿大石头可算落了地,但新问题接踵而来:村民“上班”的随意性太大,随便一件小事都能3天不见人影。这让项目管理者很头疼,也让牛春革这个“大管家”很挠心。

“从农民一下转型到产业工人,这期间还颇费一些周折。”牛春革感慨地说。比如,有的村民借口女儿回来探亲,好几天不来上班;有的村民也不请假就到亲戚家小住几日……

不止村民,个别村干部依然墨守固有的思维。每当有清理渠道、打理田埂、灌溉浇水等集体劳作时,他们便要求村民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干农活儿。

“种植、养殖、就业以及各项产业的发展,资金和土地都不是问题,观念的转变才是关键。”对当时出现的各种现象,牛春革分析。

问题出现了,不能听之任之,牛春革总要帮着解决。他首先对包括村干部在内的村民进行说服和引导,让他们明白产业工人与农民的区别;其次是制定奖惩措施,不来的扣钱,多干的奖励,超期不上班的就由别人顶岗;第三,成立弱势劳动力服务组,因务工无法参与集体劳作的村组成员支付相应报酬后,由他们代为完成,在不误农业生产的同时,还为弱势劳动力增加了收入。通过一系列措施,在木材厂上班的村民队伍总算稳定了下来。

相比于种地,就业的收入不仅来得快,而且拿得高,许多村民都很珍惜。但是,也有个别村民拿了“高”工资后就“飘”了起来。有位负责木板切割的村民,每每拿到4000元的月工资后,因为不会计划支出,往往上半月就将工资全花完了。

木材厂的老板准备开除他,但鉴于他的技术好,牛春革就建议暂时留下他,同时采取相应措施:把这个岗位一分为二,同时再将他的月工资分上下半月发放。“对于这种技术好但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村民,我们还是要想办法教育引导他。”牛春革说。

截至目前,木材厂安置本村就业人员65人,每人平均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

除木材厂外,牛春革先前还在6村组织创办了一家豆腐厂,这也是恰尔巴格乡第一家豆腐厂。从靠着同事捐赠的资金购置小型豆腐机白手起家,到现如今乡里项目投资建成占地500平方米,产品覆盖莎车县城主要市场的现代化豆制品加工厂,从搞卫生设零售,到跑批发帮结帐,牛春革比豆腐厂里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忙。

牛春革说:“脱贫工作背后是一系列问题和矛盾,都需要逐一妥善地来解决。”

2020年,6村人均收入为13200元,远远超出牛春革的预期。村民收入高了,村容村貌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都让这个操心“大管家”感到无比欣慰。

吴斐(右)叮嘱养鸡场老板帮助在此打工的村民。

吴斐:人才“猎头”

记者 谷胜 通讯员 米尔夏提·尼加提

2018年底,一位村民来到2村村委会,想要开具一份户籍证明,这让2村第一书记吴斐感到很好奇。

原来,这位53岁的村民蒋师傅原先就是2村的。后来因为农村收入低,他们一家就搬去了莎车县城。近两年来,农村的政策好了,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蒋师傅手又“痒”了,于是来到恰尔巴格乡1村的小队请求承包土地种菜。这次则是回到原户籍地开证明。

“想不想回来包地种菜?”在得知蒋师傅种菜很拿手后,吴斐向他发出了邀请。

在得到“有地就可以考虑”的回复后,吴斐当即表示,没有问题。同时还对蒋师傅说:“你可以先承包几个大棚,为其他村民传授种菜技术。住的地方也别担心,我们给你提供一处宅基地供你盖房,怎么说这里也是你原先的家。”吴斐想要尽量提供优惠条件,打消他的顾虑。

“好,那我就不开户籍证明了,就留在这里种菜。”蒋师傅被吴斐的盛情感染了。

2019年2月,作为2村技术指导和蔬菜种植带头人的蒋师傅一共培育了60万株蔬菜苗,有白菜、西红柿、辣子、葫芦瓜等,供其他村民种植。2村的蔬菜种植产业开始起步。

吴斐介绍,2018年,2村几乎没有大棚,也很少有蔬菜种植;2019年,发展到100个蔬菜大棚,而且主要是提供给贫困户承包种植。种蔬菜比种小麦大田收入可提高一倍;2020年,村里又新建100个蔬菜大棚以及20个温室大棚,这些大棚主要提供给外村人承包,强调规模效益,以此巩固提升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

2019年8月的一天,蒋师傅突然打电话说想请吴斐吃饭。“有什么事吗?没关系,你就直截了当地说。”吴斐感觉到蒋师傅请客应该还包含了别的意思。

果然,蒋师傅的一个老乡看到他在这里干得不错,也想到这里建一个养鸡场,因此想借吃饭的机会征询吴斐的意见。

“别吃饭了,赶紧把你们老乡带来。”吴斐听完后立即催促。

随后,吴斐带这位老乡落实了养鸡场的场所,又带着他花了3天跑完所有办厂的手续,用快速和高效为2村引进了养鸡产业。

截至今年10月16日,养鸡场已养殖1.6万只产蛋鸡,同时育有2.4万只鸡苗。

养鸡场建成后,村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高了。“原先一公斤玉米1.7元,现在涨到2.6元。养殖和种植形成了良性发展。”吴斐说,此外,养鸡场还给两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

在吴斐的宿舍,柜子上堆了几十本农业方面的书籍,如《种草莓赚钱方略》《种蘑菇高产》《果树嫁接新技术》等。“我们一直从事炼油行业的人对农业知识是一窍不通。可不懂怎么办?慢慢学呗,到什么山上就要唱什么歌。”他说。

在吴斐看来,现在2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已实现高质量脱贫。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需要引进更多的人才以及产业,需要培养更多的致富带头人。为此,吴斐还专门为2村发展设计了一张规划图,上面标有蔬菜种植区、养殖区、住宅区以及餐饮娱乐服务区等。

“我们来到这里就是扎扎实实为村民办实事,脱贫攻坚战可以说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今后就是要稳定基础、加快发展。就如习总书记所说,要让脱贫以后农民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作为第一书记,必须牢记使命,紧跟发展脚步,持续当好农民致富的领路人。”吴斐说。

这是吴斐的心声,又何尝不是克石化公司派驻莎车县各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们的集体心声。

恰尔巴格乡3村俯瞰图。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谷胜 摄

2村果林中间种的万寿菊。

停放在5村村民家门口的私家车。

致敬, 时代的英雄

●谷胜

3年来,克石化公司派驻喀什地区莎车县恰尔巴格乡6个村的“第一书记”们单枪匹马、只身一人扎根驻村,克服了心理与环境的落差,熬过了孤独与寂寞的萦绕,把对亲人的牵挂埋藏在心底;他们殚精竭虑做好扶贫、扶智,呕心沥血发展农业、产业,绞尽脑汁增加务工、就业,一心一意帮助村民脱贫,全力以赴带领村民致富。

截至2020年9月30日,恰尔巴格乡2、3、5、6、7、8共6个村在6位“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村民人均收入均达到了11000元以上,有的村可达15000元。

3年来,这6位“第一书记”用他们的辛劳、智慧和汗水,换来了村容村貌的改变,换来了村民的认可和真诚的笑脸。

回顾脱贫攻坚的历程,有的人因水土不服得了湿疹,水泡被挠破后造成皮肤溃烂,家人通过视频看了后直掉眼泪,这样的故事他们不愿多讲;有的人家里亲人去世,却因为工作繁忙无法及时返回,让自己留下深深的自责,这样的憾事他们也不愿多提;有的人面对孩子生病、家人手术,苦于分身乏术,只能在放下电话后默默祈祷……

何谓英雄?就是把辛酸敛藏,只让鲜花绽放。

克石化公司驻喀什地区莎车县副总领队、恰尔巴格乡3村第一书记艾里江说:“公司派出的驻村干部都是企业里的精兵强将,我们石油人,不惧任何困难。我们来了,就是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

致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石油人;致敬,时代的英雄。

责任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