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密码】
作者:赵长禄(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高校要发挥好自身的特殊优势,必须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党管人才重要原则,系统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把优秀人才集聚到一流大学建设中来,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1940年,北京理工大学执为抗战救国培养人才、发展技术的使命而生,八十载办学历程正是一部会聚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人才的人才报国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这为新时代高校引才育人工作提供了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
激发人才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理工党委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着力破除束缚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增强人才活力,集聚人才优势。
首先,完善人才培引工作机制。强化校院协同,落实以学院为责任主体的人才引育模式,签订培引目标任务书和引才对接协议,匹配学科引才重点方向及对接优势区域。构建全球人才选聘体系,“请进来深交流”——举办特立论坛和“走进北理”活动,“走出去常态化”——开展海外招聘和设立人才工作站。
其次,建立多元化人员聘用机制。实施“预聘—长聘—专聘”制度,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队伍。探索柔性引进模式,建立面向高层次人才、应用研究型教师等人员类型的灵活聘用机制。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优化培养模式、设置多种岗位、扩大招收规模,使之成为科研工作的生力军。
最后,完善以“分类卓越”为目标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所谓“分类卓越”,就是通过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发展,无论哪个类别的人才都有展示价值、实现卓越的机会,力求在全校形成追求卓越的文化。学校破除“五唯”,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守好政治标准,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贡献与团队评价相结合、阶段性成果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特殊领域人才单独评价等方式,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建立教师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工作机制。构建教研型、教学型、研究型等八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体系,实现“分类卓越”,形成“纵向畅通、横向互通”的发展模式。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探索人力资源成本校院两级分担机制,鼓励创新、激励贡献,带动教师爱岗奉献、奋发有为。
遵循人才成长的“四个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理工党委逐步建立了以“四个效应”为代表的人才培引新模式,有效推动以业育人、以人聚人,实现人才资源高效配置。
一是注重学术传承和梯队建设,形成“师徒型人才链”,打造“师承效应”。比如,毛二可院士带领团队在雷达系统及其信号处理领域深耕细作,注重团队育人,培养了以龙腾教授为代表的新一代雷达人,形成了“大师+团队”典范模式。
二是注重发挥学术领军人才在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中的带动作用,打造“头雁效应”。比如,以项昌乐院士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勇担强国使命,打造国之重器,在特种车辆传动技术领域做出开拓性工作,获得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三是注重依托大平台,汇集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打造“倍增效应”。比如,方岱宁院士到校工作后,领衔建设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新兴交叉融合大平台,5年内会聚了以学术领军人才为核心、青年拔尖人才为骨干的学术梯队40余人,实现规模“倍增”,突破相关领域关键技术。
四是注重引进海外战略科学家,强化全球范围合作,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打造“集聚效应”。比如,学校引进生物微纳机器人操作领域的开拓者与引领者福田敏男教授,吸引了10名国际知名学者到校工作,联合了包括5名诺奖获得者在内的知名专家100余人合作研究,造就“福田敏男”现象。福田敏男教授荣获国务院授予的中国政府友谊奖,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2020年总主席。
涵养人才成长发展新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理工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相关资源保障落实,完善人才工作“绿色通道”,筑垒支撑人才快速成长的平台高地。
精心营造人才成长软环境。倡导崇尚立德树人成效、学术研究成就的文化氛围,一体化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事制度、资源配置、党建文化、管理机制综合改革,实施“大部制”管理改革,设置管理机构、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科研辅助机构和服务支撑机构等4类机构和计划财务、人才培养、合作发展、后勤基建等8个板块,推进管服分离和机构协同运行,简化流程,为高质量、高效率做好人才服务和管理提供保障。
创新建立“人才特区”硬平台。建设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医工融合研究院、高精尖中心等交叉研究基地,打破传统院系设置与学科划分界限,创新学科交叉、人才会聚、资源集约保障和平台共享模式,由学校集中投入,为青年学者提供招生指标、科研启动经费以及标准化办公条件和实验平台,全力打造“新兴学科孵化器”和“高端人才蓄水池”。
全力强化一流服务保障。以建设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可持续发展校园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扩大空间资源供给,进一步优化管理服务流程,建设高水平信息化治理格局,提升校园服务保障软实力,形成人才队伍潜心学术、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5日07版)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
(2024-09-03)
-
(2024-08-21)
-
(2024-08-14)
-
(2024-08-07)
-
(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