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禁毒 > 正文
梁超:大力发展智能经济,全面助推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0-06-08 11:41:50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作者:辽宁警察学院讲师,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梁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当前,以智能经济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尚处于初创期,我国急需大力发展智能经济,以智能经济发展为契机全面助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科技实力在国际竞争角逐中的地位日益突显。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地就将智能技术作为战略性技术开展攻关,并发布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技术国家发展规划。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作为全球下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关键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需要新的科技发展战略,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行动指南和思想指引。中国要在全球下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关键领域占得先机,必须紧紧抓住此次智能技术的发展热潮,构筑我国智能技术发展的先发优势。

新时代中国智能经济发展机遇与问题并存。虽然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算法、数据和计算能力等技术不断被研发和推广,中国智能经济已找到新的突破口并将迎来爆发期。从省域分布来看,广东、浙江、江苏等东南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智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令人欣喜的是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智能经济发展势头也十分喜人;从城市分布来看,北上广深一线核心城市依旧是智能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地,而诸如成都、重庆、杭州等多地也成为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后起之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12.4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415.5亿元,复合平均增长率达到54.6%;2019年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产业规模接近570亿元,并且预计在2020年突破700亿元。中国的智能经济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其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突破口的地位业已凸显。虽然我国当前智能经济发展态势喜人,但仍然存在深层次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国家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升级,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的商业模式;我国智能经济产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自主创新层次低,产业链延伸有限;技术人才需求量激增,高端科研人才存在缺口;智能经济形式化现象存在,智能经济企业的监管和资质认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我国亟需尽快出台国家层面智能经济发展战略。对于新技术,特别是智能化时代的关键核心技术,适时适当的高层次智能经济战略与政策是完成技术与产业相结合、培养技术人才、加强技术自足的必需品,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必须要抢先制定战略,争取早日实现赶超和弯道超车。中国应当以“互联网+”、“中国制造 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为基础,把握即将来临的革命窗口期,加速推进智能经济产业化,并适时推出国家层面的“智能+”发展战略,深化智能经济领域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为经济新常态注入智能化思路。

着力构建高层次智能经济体系。我国智能经济企业的关键技术自有程度低、自主研发水平低,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延展所需基础技术支持不足。仅凭当前的智能经济主体自主研发远远满足不了中国庞大市场的需要,也远远满足不了摆脱国外技术瓶颈的需要。要着力完善创新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为主、政府与市场推动为辅的“产学研用”一体机制。要打造协同发展的智能经济模式,将智能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形成“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新兴市场,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动传统互联网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要优化智能经济产业发展格局,完善智能经济产业链布局,合理发挥智能产业研发基地和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

着力完善智能经济产业扶持政策。我国应该加大对智能经济领军企业的政策支持,对于行业领先企业政府应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帮助与扶持,尤其是对其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进行政策扶持,国家科技主管部门要与智能经济领军企业一同开展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的科技攻关。针对我国智能经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民营化程度高的特点,国家扶持政策要向民营企业、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倾斜,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合理的、必要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对智能经济主体提供资金支持。要大力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对知识产权侵犯的整治能力与整治水准,增加对侵权行为和仿冒行为的惩罚力度,逐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新的氛围,进而促进智能领域自主创新的发展,实现智能经济系统良性循环。

(本文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9年度规划课题《智能经济发展态势研究》项目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