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会现场,云南农业大学“非凡乳扇”团队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 记者 赵莹莹 摄
“认识到职业素养、人际关系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客观自信地评价自己”“有了更确定的方向和目标”……这是众多高校学子参加大学生就业赋能计划的真情实感。
3月15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携手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渣打银行”)启动的“公益未来·大学生就业赋能计划”在京落下帷幕。为期一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共计2000余名大学生完成就业和创业课程学习。5支队伍最终从75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创业板块优秀团队表彰,内容涵盖科技助农、产业发展、非遗文化等领域,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奋发有为的责任担当。
“大学生就业赋能计划”将理论课程更紧密结合实际场景,助力高校学子获得更多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在未来的道路上好就业、就好业,也为乡村发展输送着青春力量。
“充满信心,不惧未来”
“云南十八怪,牛奶做成片片卖”,云南大理独有乳扇摇身一变,成为云南农业大学“非凡乳扇”团队的创业“金点子”。
乳扇饼干、乳扇蜜饯,以及当天带到总结会现场的乳扇月饼,他们利用自身食品专业所长,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还带动当地农户增产增收。
“乳扇是云南特有的酸凝拉伸奶酪,尽管大理古城俯拾即是,也依然面临缺设备、缺技术、缺产品的发展现状。”就读云南农业大学的郑文涛一直跟随导师进行乳制品的创新研发,身边很多同学和他一样,希望乳扇等优质农特产品走出云南、被更多人看见。
去年4月,“公益未来·大学生就业赋能计划”带来了机会,出于对食品健康安全和乳扇产业发展的追求,“非凡乳扇”项目团队与之一拍即合,开始了探索解决“乳扇拉伸成型难、精深加工技术不足”的创新之旅。
“曾经整日里待在实验室、装饰车间,闷头进行原材料基础研究和产品创制,具体产品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并不十分了解。”郑文涛告诉记者,在赋能计划开设的就业和创业两大板块课程学习中,他补上了“信息差”,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和实验,“非凡乳扇”团队链接各方资源,借助校内研发的技术方法,不仅带动了小型作坊的手工生产,还为乳扇的多样化产出找到了更多可能。
郑文涛欣喜地发现,从团队组织架构设计,到产品竞争力市场定位,他在“公益未来·大学生就业赋能计划”中获得了远超预期的成长和历练。
去年9月,距离中秋节还有一周时间,得到“公益未来·大学生就业赋能计划”种子基金支持,郑文涛组织团队成员参与了乳扇月饼生产工艺和产品配方的优化实验。
操作间里,20多人组成的“月饼小分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将生乳扇切割成片状,放入油锅里煎炸,打捞起来进行特殊的脱油处理,再研磨成碎粒,加入蔓越莓、蜂蜜等,制成独一无二的乳扇馅料,用桃山皮手工包制,再揉搓、压制成型,最后包装出炉,“很开心将云南味道送了出去”。
“2020年至今,我们在当地政府、签约企业以及‘公益未来’项目的支持下,形成了乳扇生产线,通过开展技术培训间接带动80人就业,帮助5位残障人士找到工作,恢复小型作坊40户,让本土特色产业带动农民长期受益。”眼看身边高一届的“师兄”奔走在就业路上,郑文涛同样感到“压力很大”,但一年来在项目中积淀的技能与经验,也让他“充满信心、不惧未来”。
是“训练场”更是“大舞台”
“在‘公益未来’项目中,我们感受到新时代大学生的飞速成长,以及他们面对社会问题油然而生的使命感。”总结会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公益未来”项目组也欣喜地看到大学生在项目中的成长与改变。
高校是推进乡村振兴的“蓄水池”和“助推器”,也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主体。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自2013年发起“公益未来”项目并持续发力,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公益社团发展,带动大学生参与公益。项目还特别鼓励高校青年基于乡村需求提出创新性方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持续赋能中,提升青年就业及个人综合能力,助力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
项目组介绍说,过去一年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携手渣打中国推出的“大学生就业赋能计划”,为云南省及长三角地区的高校青年提供就业、实践能力培训及种子基金等全方位支持,同时鼓励他们组成团队,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好点子。
“校内发布就业赋能计划征集学员的消息后,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都很高,我们从中重点培育了‘非凡乳扇’和‘智创兴农’两支队伍。”云南农业大学带队教师高跃婷告诉记者。从最初策划到落地执行,除了课程指导与参访实习,渣打中国的热心志愿者还为创新项目提供点评和辅导,同学们不仅沟通和实操能力有所提升,更在心中厚植了“三农”情怀。
夯实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面试技巧也是求职路上的“大锦囊”。在面试工作坊环节,渣打中国员工志愿者为同学们提供模拟面试的实战指导,让大学生提前掌握求职技能,满怀自信地走入社会。
把校园里的科研成果和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活力,转化为深加工的农特产品和助农直播时孵化的品牌,在高跃婷看来,大学生就业赋能计划是“训练场”,更是“大舞台”,让青年学子在一路过关斩将的过程中,更全面评估自身能力,施展才华与抱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面对家乡黄栀子产业的滞销困境,来自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吴圣鸿与同学们组成“与栀共富”团队,致力于温栀果全产业链的升级变革,改良传统中药材提炼工艺,衍生出一款具有解郁助眠功效的养生茶饮。
“教他种、收他果、助他产、帮他卖、促共富,我们还通过区块链技术赋能产品,实现了一物一码可溯源,确保生产全流程透明化。”吴圣鸿告诉记者,目前该团队已委托合作社将产品量产,去年9月至今,已提供百余个就业岗位,栀农增收突破25万元。
https://gongyi.gmw.cn/2024-03/19/content_37212206.htm
“今后,我们将逐步助力家乡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吴圣鸿说。
带着同样的初心,“公益未来·大学生就业赋能计划”评选出的5支优秀队伍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负有社会责任感,关心如何更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务;他们结合“非遗”“文创”“少数民族”等元素,以乡村、传统为“底色”,求变创新,拥抱更多可能;他们从细微处看到需求,从力所能及之处着手,脚踏实地;他们富有激情和活力,以开放的心态规划更有活力的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更为可贵的是,这些案例处处体现了推动高校青年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
寒来暑往间,“公益未来”砥砺前行11载,帮助更多青年学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如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项目学员杨扬所说,当初因为一个小小的助农想法,汇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参与创业比赛。于她而言,最大的收获或许不是创业成功,而是通过扎扎实实的亲身尝试,变得更加沉稳、踏实、强大,同时坚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春天已至,就业之风再次吹起。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所在,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表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一直致力于赋能青年,支持青年群体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公益未来”今后将持续助力高校学子参与社会实践、增强职业素养,鼓励青年学子用创新方法投身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通过培训与实践等方式,使其成为富有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年。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
(2024-11-28)
-
(2024-11-27)
-
(2024-11-26)
-
(2024-11-25)
-
(2024-11-22)